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 2020-06-12 浏览次数: 1200

(经2020年6月12日教学工作专题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校政字〔2020〕56号

为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落实《安徽财经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现就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创新组织形式,明确职能定位,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振兴本科教育提供保证。2020年全校“双基”标准化率达到70%,2021年全校“双基”标准化率达到80%,2023年全部达标。

二、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单位的业务主体、日常教学活动和开展科学研究最基层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属性是教学组织、学术组织,以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为载体发展教学学术,兼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但不应赋予行政职能。本办法所指的基层教学组织包括以专业(学科)为平台的教学系、以课程为平台的课程教研部(室)、以实验教学为平台的实验中心。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按需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是专业常规教学的基层组织,其设置要有利于巩固教学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常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坚持按专业常规教学的管理需要设置,便于常规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

(二)分类设置。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建设。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可按课程的学科类别和属性设置,专业较成熟的可按基础学科、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设置教研室。

(三)全员归属。基层教学组织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载体和场所。各专业专任教师都应进入基层教学组织,其设置要有利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四)重在建设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设置基层教学组织要围绕主要管理功能,切实加强条件和内涵建设,把重点放在常规教学业务的组织与管理上。

三、基层教学组织设立条件

(一)教学系设立条件

教学系原则上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以及未来同等性质取代性目录的规定,以专业类为基准、由其中一个或多个实力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若干同类专业组成的集合作为标准建制。特殊情况下可依据专业设置,原则上须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自专业招生以来已有一届及以上毕业生;

2)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300人;

3)专业具有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人,且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5人。

(二)课程教研部(室)设立条件

原则上按某一类课程群组建,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该类课程或课程群未归属于任何一个已组建专业;

2)该课程或课程群具有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人,且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5人,方可组建院(部)直属教研部(室)。

(三)实验中心设立条件

实验中心由各类实验室组成,实验室应根据各学院的学科专业、教学系及在校生人数等情况,依据《安徽财经大学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校政字〔2015〕5号)进行设置,原则上一个学院只设立一个实验中心。

四、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程序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采取申请审批制。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请:基层教学组织设立主体为各学院(部)及相关课程授课单位,各相关提交设立申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设立系级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申请的主要内容包括拟设立的基层教学组织名称、设立目的、组织类型、内含专业(课程、实验室)、人员组成等。

(二)审核: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申请的审核机构为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在申请的基础上,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依其工作章程和学校统筹规划进行审核。

(三)批准:通过审核的系级基层教学组织,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批准后,方可正式成立。

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归口教务处。

五、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任职条件、期限与待遇

为保证基层教学组织的正常运作与管理,每个基层教学组织设正职负责人1名、副职负责人若干名。其中副职负责人设置数量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系依涵盖专业数设对应数量副职负责人;教研室(部)可以设1名副职负责人;实验中心设正职负责人1名,副职负责人1-2名(校管实验教学中心设正副主任各1名),实验中心主任(正副)兼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类型不得超过现有实验室间数,设立的实验室必须是目前运行的实验室。

(一)负责人的任职资格

1.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

3.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学术影响;

4.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公道正派;

5.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担任讲师三年以上且取得博士学位。

副职负责人任职资格由各学院(部)自行制定。

(二)负责人的任职期限

基层教学组织正(副)职负责人任职期限为每届3年,可连选连任,但一般不得超过2届。

(三)负责人的待遇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待遇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六、建设内容

(一)以专业(学科)为平台的基层教学组织

1.组织运行

基层教学组织受所在学院(部)的领导、管理,接受学校教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学院(部)须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及相关办公设施,设立专项办公经费,制定有关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学院(部)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也是直接责任人。

基层教学组织须认真执行学校、学院(部)的各种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本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学校在编及兼职教师均应纳入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参与组织活动。

基层教学组织须职责明确,包括负责人职责、主讲教师职责、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听课评议、青年教师导师、兼职教师管理等;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基层教学组织应制定有主题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计划并认真记录;学期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开展情况,留存典型活动成果材料。

2.教学管理

严格落实教学任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组织落实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及其它各项教学任务。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按要求完成各项教学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全。教学大纲及时修订、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案编写规范,作业批改认真并反馈到教学中,建有试卷库。

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师教书育人,师德师风良好。按《安徽省普通高校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标准(试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评教整体在良好以上。近三年无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现象;无教学事故发生。

考试管理规范。试卷试题质量高,难易度、题量、题型合理,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按规范批改与装订试卷,对试卷质量进行评价。

3.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开展与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制定或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以上;积极参加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工作。打造一流专业。

课程及教材建设。建立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具体负责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负责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等工作;有校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或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主编省级规划教材(“马工程”等统一规定的教材除外),选用高质量教材和指导书,进行教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建设。加强“金课”和一流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拟定教师培养计划,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团队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完成学校规定的继续教育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

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达95%以上;实验开出率达100%。按要求开展课程实验、阶段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工作,并归档材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4.教学研究与改革

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申报校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有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相互听课或教学观摩,积极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议,及时了解教学改革领域的最新动态。改革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科研水平

组织教师申报项目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积极组织有关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专业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注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一定成效。

(二)以课程为平台的基层教学组织

1.规章制度。有加强课程教研部(室)建设的实施办法;课程教研部(室)的职责和任务、负责人条件、权限、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有课程教研部(室)层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学任务及课程建设。承担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过程。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命题和阅卷、组织相互听课和教学经验交流、协助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等教学相关工作;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3.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奖励,定期组织集中性教学研讨活动。

(三)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的基层教学组织

1.规章制度。有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实验教学中心的设置,满足“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集中性实验”三个模块组成的实验课程体系及毕业设计的教学需要;实验教学中心的职责和任务、负责人条件、权限、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有实验教学中心层面的《本科学生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2.实验教学规范及环境。严格落实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开出率为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规范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有可执行的实验成绩评定依据,确保实验课前每位学生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严格按要求归档材料;按要求报送期初授课计划、工作计划、实验教学环节工作总结等;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确保实验室环境良好。

3.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及改革。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有将经典学科竞赛内容凝练的实验教学内容,每年有变更和新增实验项目;积极开展关于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逐步实现实验室开放制度。

4.条件保障。每名参与实验指导的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0人,实验室设施完善,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新仪器设备,实验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并有较高的更新率。

七、组织实施及工作考核

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实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参见附件1

各学院参照标准每学年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达标、不达标。原则上,建设达到标准的基层教学组织,方可推荐校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依据《安徽省普通高校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标准(试行)》开展基本教学活动。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课程类建设项目的负责人、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开设的课程优先推荐参与示范课的认定。教学示范课的认定范围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八、本办法自2020年开始执行执行,原《关于加强系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校政字〔2016〕26号)同时废止。本办法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标准(试行)

 

安徽财经大学

2020年6月24日


附件1:

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标准(试行)

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标准

1.组织管理

1.1组织设置

设置程序

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单元;一般按照学科、专业或课程(群、组)、实验教学中心设置。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设置应由教学单位向教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材料,经教务部门审核后报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批准同意后设立。如需调整、新建或撤销,需经教学单位集体研究决定后,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

组织名称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名称一般以学科(专业)名称命名,含多个学科(专业)的可使用多个学科(专业)的组合命名或以主干学科(专业)的名称命名,也可以课程或课程群(组)和实验教学中心命名。

1.2组织运行

组织制度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要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单位的各种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规范本单位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主要组织制度有岗位责任制、教研活动和例会制、试讲制、师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检查考核制、档案资料管理制、经费使用审批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人员职责

学校在编及兼职教师均应纳入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管理,参与组织活动。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设1名主要负责人;编制在10人以上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副职1名,协助主要负责人工作。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由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民主推荐确定,由教学单位考核任命聘任,报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备案。聘期为3--5年,可连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标准

1.组织管理

1.2组织运行

工作要求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受所在教学单位领导和管理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并对全体人员工作岗位提出责任要求,明确职责,包括负责人职责、主讲教师职责及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教学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也是直接责任人。

教研室活动应制定有详细的教研室活动计划,活动主题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认真记录;学期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并有典型活动成果材料。一般2周开展一次活动。

2.职能发挥

2.1教学管理

教学任务落实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组织落实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及其它各项教学任务。对备课、授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或考查、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工作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按要求完成各项教学工作。每位教师均完成学校规定的额定教学工作量(双肩挑除外)。未出现因无人上课而调整教学计划的情况;每学期人均调停课不超过1次。

教学基本文件

教学基本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表、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考试安排、教学参考资料、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试题(卷)库、教学实习计划、网络学习材料等)齐全完备。教学大纲及时修订、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案编写规范,作业批改认真并反馈到教学中。试卷库按1学分5套试卷配齐。

课堂教学质量较高

教师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良好。课堂教学规范,教学纪律严格。严格执行课程进程计划,教学进程与学校保持一致,变动经过批准,教学日历、日志填写规范;教学效果满意度高,每学年开展有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

学生评教整体在良好以上。近三年无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现象;无随意调停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事故发生。

考试管理规范

根据考试大纲(结合题库、试卷库)命题;考后及时进行试卷的批阅、分析,成绩登录无误;考试试卷、答卷、试卷分析等材料规范存档,保存完整。试卷试题质量高,难易度、题量、题型合理,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准

2.职能发挥

2.2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

在教学单位组织下参与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新专业论证、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落实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建设任务;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制定有课程建设规划,每门课程有教学大纲;开展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引进或开发多媒体课件;参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和资料室等辅助教学设施的建设。能运用网络课程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建设有校级以上重点建设的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等)。

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组织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教辅资料。遵循择优选用的原则,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新教材或高质量教材(含实践教学教材),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运行好。主编不少于2种省级以上规划教材(规定必须选用国家教材的除外)。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和本单位师资培养规划,拟定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指定专人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

近三年不少于1/2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议,选派有青年骨干教师3个月以上的进修访学,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类奖项不少于2项。

实验室(实训室)

建设

做好实验室(实训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组织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的检查验收。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达95%以上;实验开出率达100%。

*近三年实验室平均利用率≥30%:每年度学院每个(或间数)教学实验室承担实验课程教学时平均值(30节/36周)×100%为年利用率,取三年平均值。

*近三年依托实验室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奖项≥60项。

基地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健全实习(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1个以上省级以上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设或2个以上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2.3教学改革

业务学习

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将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想结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标准

2.职能发挥

2.3教学改革

教学研讨

通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形式总结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2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负责人每学期必须听本单位教师4节课以上;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2节课,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节课。观摩教学每学期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

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承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技能竞赛。教师的专业实践戳和教学效果较好。近三年主持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不少于3项或参与省级以上教改项目不少于2项(排名前3位),发表不少于3篇教研论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效果良好;有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参与限排名前三位);指导学生获得有校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奖项等,或公开发表论文。

教学方法手段

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媒体授课比例达70%以上,运用混合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进行教学。

2.4科学研究

科研水平

组织教师申报项目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积极组织有关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专业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注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一定成效。

近三年教师主持与其科研方向一致的校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2项(排名前3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5篇,或二类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或正式出版论著(仅限主编)。

3.条件保障

3.1经费投入

专项经费

设有专项办公经费。专项经费能满足教研室日常活动基本需要。年人均经费不低于1500元。

3.2办公场所

固定场所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关办公设施。人均教学办公面积在3平方米以上。

4.优势特色

 

创造性地开展与其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活动,在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及质量控制、教学研究与改革或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色。

注:标注*的为基层教学组织(实验教学中心)除其他标准外,还应达到的标准。


安徽财经大学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示范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准

1.组织建设

1.1师资队伍

成立5年以上,有10人及以上成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负责人组织与领导教研教改工作能力较强。有校级以上教学名师或师德标兵。校级以上教学团队不少于1个。

1.2思想观念

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教育思想概念先进,充分认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地位与作用。与基层党组织、教学团队、学术团队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1.3规章制度

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有年度工作计划、工作重点与工作总结。管理科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2.教学活动

2.1教学任务

高质量成本单位各项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饱满,人均教学工作量达学校额定工作。无任何教学事故发生。

2.2教学研讨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制作多媒体课件与公开课教学等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与交流,有记录,文档保存完整。

1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负责人必须听本单位教师15节课以上、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8节课、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8节课,观摩教学每学期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

2.3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任教的课程在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中获得好评,全部优良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为优秀。

2.4实践教学

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3以上的教师能够指导创新创业项目。

*近三年实验室平均利用率≥60%:每年度学院每个(或间数)教学实验室承担实验课程教学时平均值(30节/36周)×100%为年利用率,取三年平均值。

*近三年依托实验室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奖项≥180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准

2.教学活动

2.5教学竞赛

成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竞赛、微课教学竞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竞赛中获得过省级以上奖励。

2.6教学效果

积极鼓励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获得过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学生获得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奖项或公开发表论文。

3.教学建设

3.1专业建设

开展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制定或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以上;建设有校级及以上特色专业或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评估优秀;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实验教学中心和无专业建设任务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有效参与、支持保障专业建设。

3.2课程建设

积极开设新课程,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成效好。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或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S等2门以上,已立项的相关课程验收合格。

3.3教材建设

积极编写精品教材与特色教材,成效好。主编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过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励。

4.教学研究

4.1教研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有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4.2教研成果

发表了5篇及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论文。有核心级期刊教研教改论文。有1部及以上专著。

5.教学成果

5.1教学成果

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获得过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优秀实习指导老师,优秀创新工作室指导老师等其他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成员入选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注:1.示范基层教学组织除应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外,还应达到示范标准。

2.标注*的为基层教学组织(实验教学中心)除其他标准外,还应达到的标准。



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20-06-12   浏览次数:1200


(经2020年6月12日教学工作专题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校政字〔2020〕56号

为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落实《安徽财经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现就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创新组织形式,明确职能定位,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振兴本科教育提供保证。2020年全校“双基”标准化率达到70%,2021年全校“双基”标准化率达到80%,2023年全部达标。

二、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单位的业务主体、日常教学活动和开展科学研究最基层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属性是教学组织、学术组织,以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为载体发展教学学术,兼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但不应赋予行政职能。本办法所指的基层教学组织包括以专业(学科)为平台的教学系、以课程为平台的课程教研部(室)、以实验教学为平台的实验中心。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按需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是专业常规教学的基层组织,其设置要有利于巩固教学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常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坚持按专业常规教学的管理需要设置,便于常规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

(二)分类设置。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建设。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可按课程的学科类别和属性设置,专业较成熟的可按基础学科、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设置教研室。

(三)全员归属。基层教学组织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载体和场所。各专业专任教师都应进入基层教学组织,其设置要有利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四)重在建设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设置基层教学组织要围绕主要管理功能,切实加强条件和内涵建设,把重点放在常规教学业务的组织与管理上。

三、基层教学组织设立条件

(一)教学系设立条件

教学系原则上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以及未来同等性质取代性目录的规定,以专业类为基准、由其中一个或多个实力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若干同类专业组成的集合作为标准建制。特殊情况下可依据专业设置,原则上须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自专业招生以来已有一届及以上毕业生;

2)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300人;

3)专业具有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人,且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5人。

(二)课程教研部(室)设立条件

原则上按某一类课程群组建,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该类课程或课程群未归属于任何一个已组建专业;

2)该课程或课程群具有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人,且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5人,方可组建院(部)直属教研部(室)。

(三)实验中心设立条件

实验中心由各类实验室组成,实验室应根据各学院的学科专业、教学系及在校生人数等情况,依据《安徽财经大学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校政字〔2015〕5号)进行设置,原则上一个学院只设立一个实验中心。

四、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程序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采取申请审批制。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请:基层教学组织设立主体为各学院(部)及相关课程授课单位,各相关提交设立申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设立系级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申请的主要内容包括拟设立的基层教学组织名称、设立目的、组织类型、内含专业(课程、实验室)、人员组成等。

(二)审核: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申请的审核机构为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在申请的基础上,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依其工作章程和学校统筹规划进行审核。

(三)批准:通过审核的系级基层教学组织,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批准后,方可正式成立。

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归口教务处。

五、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任职条件、期限与待遇

为保证基层教学组织的正常运作与管理,每个基层教学组织设正职负责人1名、副职负责人若干名。其中副职负责人设置数量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系依涵盖专业数设对应数量副职负责人;教研室(部)可以设1名副职负责人;实验中心设正职负责人1名,副职负责人1-2名(校管实验教学中心设正副主任各1名),实验中心主任(正副)兼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类型不得超过现有实验室间数,设立的实验室必须是目前运行的实验室。

(一)负责人的任职资格

1.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

3.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学术影响;

4.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公道正派;

5.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担任讲师三年以上且取得博士学位。

副职负责人任职资格由各学院(部)自行制定。

(二)负责人的任职期限

基层教学组织正(副)职负责人任职期限为每届3年,可连选连任,但一般不得超过2届。

(三)负责人的待遇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待遇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六、建设内容

(一)以专业(学科)为平台的基层教学组织

1.组织运行

基层教学组织受所在学院(部)的领导、管理,接受学校教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学院(部)须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及相关办公设施,设立专项办公经费,制定有关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学院(部)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也是直接责任人。

基层教学组织须认真执行学校、学院(部)的各种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本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学校在编及兼职教师均应纳入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参与组织活动。

基层教学组织须职责明确,包括负责人职责、主讲教师职责、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听课评议、青年教师导师、兼职教师管理等;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基层教学组织应制定有主题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计划并认真记录;学期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开展情况,留存典型活动成果材料。

2.教学管理

严格落实教学任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组织落实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及其它各项教学任务。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按要求完成各项教学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全。教学大纲及时修订、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案编写规范,作业批改认真并反馈到教学中,建有试卷库。

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师教书育人,师德师风良好。按《安徽省普通高校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标准(试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评教整体在良好以上。近三年无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现象;无教学事故发生。

考试管理规范。试卷试题质量高,难易度、题量、题型合理,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按规范批改与装订试卷,对试卷质量进行评价。

3.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开展与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制定或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以上;积极参加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工作。打造一流专业。

课程及教材建设。建立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具体负责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负责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等工作;有校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或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主编省级规划教材(“马工程”等统一规定的教材除外),选用高质量教材和指导书,进行教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建设。加强“金课”和一流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拟定教师培养计划,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团队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完成学校规定的继续教育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

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达95%以上;实验开出率达100%。按要求开展课程实验、阶段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工作,并归档材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4.教学研究与改革

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申报校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有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相互听课或教学观摩,积极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议,及时了解教学改革领域的最新动态。改革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科研水平

组织教师申报项目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积极组织有关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专业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注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一定成效。

(二)以课程为平台的基层教学组织

1.规章制度。有加强课程教研部(室)建设的实施办法;课程教研部(室)的职责和任务、负责人条件、权限、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有课程教研部(室)层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学任务及课程建设。承担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过程。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命题和阅卷、组织相互听课和教学经验交流、协助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等教学相关工作;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3.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奖励,定期组织集中性教学研讨活动。

(三)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的基层教学组织

1.规章制度。有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实验教学中心的设置,满足“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集中性实验”三个模块组成的实验课程体系及毕业设计的教学需要;实验教学中心的职责和任务、负责人条件、权限、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有实验教学中心层面的《本科学生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2.实验教学规范及环境。严格落实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开出率为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规范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有可执行的实验成绩评定依据,确保实验课前每位学生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严格按要求归档材料;按要求报送期初授课计划、工作计划、实验教学环节工作总结等;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确保实验室环境良好。

3.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及改革。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有将经典学科竞赛内容凝练的实验教学内容,每年有变更和新增实验项目;积极开展关于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逐步实现实验室开放制度。

4.条件保障。每名参与实验指导的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0人,实验室设施完善,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新仪器设备,实验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并有较高的更新率。

七、组织实施及工作考核

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实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参见附件1

各学院参照标准每学年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达标、不达标。原则上,建设达到标准的基层教学组织,方可推荐校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依据《安徽省普通高校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标准(试行)》开展基本教学活动。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课程类建设项目的负责人、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开设的课程优先推荐参与示范课的认定。教学示范课的认定范围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

八、本办法自2020年开始执行执行,原《关于加强系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校政字〔2016〕26号)同时废止。本办法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标准(试行)

 

安徽财经大学

2020年6月24日


附件1:

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标准(试行)

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标准

1.组织管理

1.1组织设置

设置程序

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单元;一般按照学科、专业或课程(群、组)、实验教学中心设置。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设置应由教学单位向教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材料,经教务部门审核后报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批准同意后设立。如需调整、新建或撤销,需经教学单位集体研究决定后,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

组织名称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名称一般以学科(专业)名称命名,含多个学科(专业)的可使用多个学科(专业)的组合命名或以主干学科(专业)的名称命名,也可以课程或课程群(组)和实验教学中心命名。

1.2组织运行

组织制度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要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单位的各种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规范本单位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主要组织制度有岗位责任制、教研活动和例会制、试讲制、师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检查考核制、档案资料管理制、经费使用审批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人员职责

学校在编及兼职教师均应纳入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管理,参与组织活动。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设1名主要负责人;编制在10人以上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副职1名,协助主要负责人工作。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由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民主推荐确定,由教学单位考核任命聘任,报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备案。聘期为3--5年,可连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标准

1.组织管理

1.2组织运行

工作要求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受所在教学单位领导和管理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并对全体人员工作岗位提出责任要求,明确职责,包括负责人职责、主讲教师职责及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教学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也是直接责任人。

教研室活动应制定有详细的教研室活动计划,活动主题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认真记录;学期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并有典型活动成果材料。一般2周开展一次活动。

2.职能发挥

2.1教学管理

教学任务落实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组织落实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及其它各项教学任务。对备课、授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或考查、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工作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按要求完成各项教学工作。每位教师均完成学校规定的额定教学工作量(双肩挑除外)。未出现因无人上课而调整教学计划的情况;每学期人均调停课不超过1次。

教学基本文件

教学基本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表、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考试安排、教学参考资料、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试题(卷)库、教学实习计划、网络学习材料等)齐全完备。教学大纲及时修订、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案编写规范,作业批改认真并反馈到教学中。试卷库按1学分5套试卷配齐。

课堂教学质量较高

教师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良好。课堂教学规范,教学纪律严格。严格执行课程进程计划,教学进程与学校保持一致,变动经过批准,教学日历、日志填写规范;教学效果满意度高,每学年开展有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

学生评教整体在良好以上。近三年无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现象;无随意调停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事故发生。

考试管理规范

根据考试大纲(结合题库、试卷库)命题;考后及时进行试卷的批阅、分析,成绩登录无误;考试试卷、答卷、试卷分析等材料规范存档,保存完整。试卷试题质量高,难易度、题量、题型合理,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准

2.职能发挥

2.2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

在教学单位组织下参与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新专业论证、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落实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建设任务;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制定有课程建设规划,每门课程有教学大纲;开展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等建设;引进或开发多媒体课件;参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和资料室等辅助教学设施的建设。能运用网络课程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建设有校级以上重点建设的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等)。

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组织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教辅资料。遵循择优选用的原则,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新教材或高质量教材(含实践教学教材),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运行好。主编不少于2种省级以上规划教材(规定必须选用国家教材的除外)。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和本单位师资培养规划,拟定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指定专人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

近三年不少于1/2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议,选派有青年骨干教师3个月以上的进修访学,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类奖项不少于2项。

实验室(实训室)

建设

做好实验室(实训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组织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的检查验收。设备利用率、完好率达95%以上;实验开出率达100%。

*近三年实验室平均利用率≥30%:每年度学院每个(或间数)教学实验室承担实验课程教学时平均值(30节/36周)×100%为年利用率,取三年平均值。

*近三年依托实验室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奖项≥60项。

基地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健全实习(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1个以上省级以上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设或2个以上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2.3教学改革

业务学习

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将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想结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标准

2.职能发挥

2.3教学改革

教学研讨

通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形式总结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2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负责人每学期必须听本单位教师4节课以上;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2节课,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节课。观摩教学每学期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1学时。

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承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技能竞赛。教师的专业实践戳和教学效果较好。近三年主持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不少于3项或参与省级以上教改项目不少于2项(排名前3位),发表不少于3篇教研论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效果良好;有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参与限排名前三位);指导学生获得有校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奖项等,或公开发表论文。

教学方法手段

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媒体授课比例达70%以上,运用混合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进行教学。

2.4科学研究

科研水平

组织教师申报项目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积极组织有关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专业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注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一定成效。

近三年教师主持与其科研方向一致的校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2项(排名前3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5篇,或二类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或正式出版论著(仅限主编)。

3.条件保障

3.1经费投入

专项经费

设有专项办公经费。专项经费能满足教研室日常活动基本需要。年人均经费不低于1500元。

3.2办公场所

固定场所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关办公设施。人均教学办公面积在3平方米以上。

4.优势特色

 

创造性地开展与其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活动,在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及质量控制、教学研究与改革或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色。

注:标注*的为基层教学组织(实验教学中心)除其他标准外,还应达到的标准。


安徽财经大学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示范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准

1.组织建设

1.1师资队伍

成立5年以上,有10人及以上成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负责人组织与领导教研教改工作能力较强。有校级以上教学名师或师德标兵。校级以上教学团队不少于1个。

1.2思想观念

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教育思想概念先进,充分认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地位与作用。与基层党组织、教学团队、学术团队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1.3规章制度

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有年度工作计划、工作重点与工作总结。管理科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2.教学活动

2.1教学任务

高质量成本单位各项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饱满,人均教学工作量达学校额定工作。无任何教学事故发生。

2.2教学研讨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制作多媒体课件与公开课教学等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与交流,有记录,文档保存完整。

1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负责人必须听本单位教师15节课以上、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8节课、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8节课,观摩教学每学期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

2.3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任教的课程在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中获得好评,全部优良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为优秀。

2.4实践教学

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3以上的教师能够指导创新创业项目。

*近三年实验室平均利用率≥60%:每年度学院每个(或间数)教学实验室承担实验课程教学时平均值(30节/36周)×100%为年利用率,取三年平均值。

*近三年依托实验室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奖项≥180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准

2.教学活动

2.5教学竞赛

成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竞赛、微课教学竞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竞赛中获得过省级以上奖励。

2.6教学效果

积极鼓励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获得过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学生获得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奖项或公开发表论文。

3.教学建设

3.1专业建设

开展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制定或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以上;建设有校级及以上特色专业或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专业评估优秀;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实验教学中心和无专业建设任务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有效参与、支持保障专业建设。

3.2课程建设

积极开设新课程,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成效好。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或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S等2门以上,已立项的相关课程验收合格。

3.3教材建设

积极编写精品教材与特色教材,成效好。主编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过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励。

4.教学研究

4.1教研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有国家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4.2教研成果

发表了5篇及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论文。有核心级期刊教研教改论文。有1部及以上专著。

5.教学成果

5.1教学成果

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获得过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优秀实习指导老师,优秀创新工作室指导老师等其他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成员入选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注:1.示范基层教学组织除应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外,还应达到示范标准。

2.标注*的为基层教学组织(实验教学中心)除其他标准外,还应达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