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 2020-11-18 浏览次数: 1821

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系统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为行动指南,以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为基调,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打造“金专”、“金课”、“金师”为抓手,以完善制度与条件保障为支撑,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全面提升综合性人才培养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在第一课堂全面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前提下,总体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比重,思政课程学分同时增加至16个。出台《安徽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同时,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三下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中,通过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坚持以“新经管”发展战略为引领,改革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专门思维和专业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素养。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互联网+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思维;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注重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文学艺术俱乐部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与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落实在专业教学和校园日常生活中,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育人机制。

优化专业规划布局,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本科专业的申报、停招、撤销等相关规定,推动就业、招生计划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建立健全专业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撤销“社会工作”“国际政治”“管理科学”等12个学生就业困难、缺乏发展潜力的专业,新增“互联网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6个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满足地方及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交叉复合专业,目前本科专业总数58个,基本形成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为主,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结构与布局。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着力在转变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投入等方面对重点专业进行扶持,将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学校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民经济管理、税收学、投资学等6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点数位列省属高校第3。新增财政学、会计学等11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新增应用统计学、工程管理等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聚焦一流课程建设,深究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策略。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着力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水平及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强化一流课程建设。2020年,我校《证券投资学》《统计学》《管理学》《税收学》《资产配置优化选择虚拟仿真实验》等5门课程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实现了国家级课程零的突破,入选数量居全国高校并列第189位,居省属高校第5位。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规定》,确保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在推进互动式教学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本科课程教学方面,实现了在低年级基础公共课程模块中增设计算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课程,在高年级专业课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调整互联网金融、智能会计、大数据税务管理、智慧外贸等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专题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开设,大力发展网络课程平台,充分利用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利用互联网远程互动协作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展MOOC、SPOC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分类培养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兴趣,以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体系出发,遵循“按类培养、专业分流、多元出口”的基本原则,在高年级分设创新创业类、考研类、考公务员类和出国进修类等可选择课程体系。近3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安徽省高等学校同课异构教学竞赛等教学赛事,各类教学竞赛获奖教师达到241人次。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程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三等奖,实现了我校在此类高层次教学比赛项目中的重大突破。

狠抓教学质量工程,助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彰显特色、全面提高”的原则,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加强内涵建设。同时,强化对立项申报的审核,每年组织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振兴计划项目申报、评审、上报和年度检查。2018年,我校丁忠明教授主持的《“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我校建校60多年来,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项目奖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2016年以来,我校共356个项目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立项项目包括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项目、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等多个类别。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数量和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工程管理等6个方面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坚持每学年对基层教学组织及其负责人考核。通过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了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促进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的科学健康发展,为促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建荣誉激励体系,厚植潜心教书用心育人情怀。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学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及补充规定,将教学成果按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类、课程和教材类、教师发展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类、教学案例类、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类分成A、B、C三个等级给予奖励,支持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活动纳入到教学工作量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在原设立的“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课堂教学奖”“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教师教学荣誉基础上,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贡献奖”“教学杰出青年奖”评选及奖励办法》,构建教学激励措施和教师荣誉制度。以教学成果为目标,突出教学业绩导向,激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以教育教学研究促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乐于教学、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近3年来,学校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省优秀教师”1名;新增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新增省高校“卓越教学名师”2名、省高校“卓越教学新秀”2名;新增省教学名师13名、省教坛新秀13名;授予“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卓越贡献奖”1名,“安徽财经大学教学杰出青年奖”4名。

强化学科竞赛引领,加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以学科竞赛为引领,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与创新,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加强学科竞赛工作顶层设计,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修订《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竞赛类学分认定指南》《安徽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指南》等系列文件,将学科竞赛项目划分为A、B、C三级三类管理模式,从立项、组织、考核等层面提高认识,提升影响;从资助、奖励、业绩等层面进行引导和加大激励力度。在获奖项目上给予学生奖励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竞赛类型、组队形式、获奖等级等申请相应级别的学分。“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国际奖182项、国家级奖593项、省级奖3814项,获奖学生12000余人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社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在本科组Top300榜单上位列第157位,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第5位,获奖总数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位,进入全国地方高校百强行列。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筑“五五四”实践教学体系。修订、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专业调查与实习实施方案》《安徽财经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涵盖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实践、专业调查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五个层面,通识类课程实验(实训)、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创新创业课实验(实训)四个模块,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特色鲜明的“五五四”实践教学体系。成立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校级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完善校、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优化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和ERP三个校管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并举,职能管理与业务管理相融。遴选创新创业实验室、校企合作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合作企业分别以资金、设备、软件、师资、基地等形式参与共建。“十三五”期间,新建实验室18间,及时更新改造原有的实验室,新增实验设备总值3465.7万元;新增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实验室、经济统计分析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新增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课程类别与课时系数认定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认定指南》,鼓励任课教师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2019年以来,各类技术平台的教师使用人数已经超过1000余人,学生使用人数超过5万余人,开设课程900多门。同时,在举办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学校通过线上同步推送选手参赛资料,专家线上评分,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全程网络直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学”的物理空间。建设智慧教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建设现代化实验室,使用互联网、实时控制设备、虚拟仿真技术、即时通讯工具等,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和实践操作集于一体等。全面启用“超星”学习通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控制与管理;启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管理系统,加强学术不端控制与论文指导过程监督,提升论文质量;推进考场标准化建设,实现部省校三级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巡查,确保各类国家级考试公平、安全、有序;加强考风考纪督查,期末考试启用视频监考,促进了考生诚信考试,强化了对监考人员的严格管理,实现了考试全程可追溯,有据可查,层层督促;加大网评阅卷课程范围,减少阅卷出错率,实现公平、公正和公开阅卷。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树标准、重执行”为原则,持续推进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领导干部听评课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校级学生信息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学校在继续开展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同行专家听评课、学生评教,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等现有质量保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与外延,强化对学校“新经管”实施情况、人才培养执行情况、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教学运行效果评价、学科竞赛组织等其它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每月编制发布教学质量监控简报,及时处理教学事故,将各类教学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各教学单位年度考核、教师的年度考核及职称晋升中,督促教师整改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已形成从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到学生的“四级”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反馈—跟踪—改进”的闭环运行,并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安徽财经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20-11-18   浏览次数:1821

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系统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为行动指南,以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为基调,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打造“金专”、“金课”、“金师”为抓手,以完善制度与条件保障为支撑,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全面提升综合性人才培养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在第一课堂全面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前提下,总体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比重,思政课程学分同时增加至16个。出台《安徽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同时,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三下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中,通过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坚持以“新经管”发展战略为引领,改革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专门思维和专业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素养。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互联网+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思维;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注重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文学艺术俱乐部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与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落实在专业教学和校园日常生活中,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育人机制。

优化专业规划布局,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本科专业的申报、停招、撤销等相关规定,推动就业、招生计划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建立健全专业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撤销“社会工作”“国际政治”“管理科学”等12个学生就业困难、缺乏发展潜力的专业,新增“互联网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6个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满足地方及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交叉复合专业,目前本科专业总数58个,基本形成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为主,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结构与布局。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着力在转变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投入等方面对重点专业进行扶持,将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学校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民经济管理、税收学、投资学等6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点数位列省属高校第3。新增财政学、会计学等11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新增应用统计学、工程管理等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聚焦一流课程建设,深究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策略。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着力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水平及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强化一流课程建设。2020年,我校《证券投资学》《统计学》《管理学》《税收学》《资产配置优化选择虚拟仿真实验》等5门课程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实现了国家级课程零的突破,入选数量居全国高校并列第189位,居省属高校第5位。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规定》,确保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在推进互动式教学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本科课程教学方面,实现了在低年级基础公共课程模块中增设计算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课程,在高年级专业课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调整互联网金融、智能会计、大数据税务管理、智慧外贸等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专题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开设,大力发展网络课程平台,充分利用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利用互联网远程互动协作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展MOOC、SPOC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分类培养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兴趣,以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体系出发,遵循“按类培养、专业分流、多元出口”的基本原则,在高年级分设创新创业类、考研类、考公务员类和出国进修类等可选择课程体系。近3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安徽省高等学校同课异构教学竞赛等教学赛事,各类教学竞赛获奖教师达到241人次。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程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三等奖,实现了我校在此类高层次教学比赛项目中的重大突破。

狠抓教学质量工程,助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彰显特色、全面提高”的原则,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加强内涵建设。同时,强化对立项申报的审核,每年组织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振兴计划项目申报、评审、上报和年度检查。2018年,我校丁忠明教授主持的《“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我校建校60多年来,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项目奖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2016年以来,我校共356个项目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立项项目包括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项目、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等多个类别。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数量和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安徽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工程管理等6个方面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坚持每学年对基层教学组织及其负责人考核。通过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了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促进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的科学健康发展,为促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建荣誉激励体系,厚植潜心教书用心育人情怀。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学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及补充规定,将教学成果按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类、课程和教材类、教师发展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类、教学案例类、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类分成A、B、C三个等级给予奖励,支持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活动纳入到教学工作量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在原设立的“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课堂教学奖”“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教师教学荣誉基础上,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贡献奖”“教学杰出青年奖”评选及奖励办法》,构建教学激励措施和教师荣誉制度。以教学成果为目标,突出教学业绩导向,激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以教育教学研究促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乐于教学、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近3年来,学校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省优秀教师”1名;新增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新增省高校“卓越教学名师”2名、省高校“卓越教学新秀”2名;新增省教学名师13名、省教坛新秀13名;授予“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卓越贡献奖”1名,“安徽财经大学教学杰出青年奖”4名。

强化学科竞赛引领,加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以学科竞赛为引领,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与创新,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加强学科竞赛工作顶层设计,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修订《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竞赛类学分认定指南》《安徽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指南》等系列文件,将学科竞赛项目划分为A、B、C三级三类管理模式,从立项、组织、考核等层面提高认识,提升影响;从资助、奖励、业绩等层面进行引导和加大激励力度。在获奖项目上给予学生奖励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竞赛类型、组队形式、获奖等级等申请相应级别的学分。“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国际奖182项、国家级奖593项、省级奖3814项,获奖学生12000余人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社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在本科组Top300榜单上位列第157位,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第5位,获奖总数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位,进入全国地方高校百强行列。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筑“五五四”实践教学体系。修订、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专业调查与实习实施方案》《安徽财经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涵盖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实践、专业调查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五个环节,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五个层面,通识类课程实验(实训)、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创新创业课实验(实训)四个模块,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特色鲜明的“五五四”实践教学体系。成立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校级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完善校、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优化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和ERP三个校管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并举,职能管理与业务管理相融。遴选创新创业实验室、校企合作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合作企业分别以资金、设备、软件、师资、基地等形式参与共建。“十三五”期间,新建实验室18间,及时更新改造原有的实验室,新增实验设备总值3465.7万元;新增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实验室、经济统计分析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新增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课程类别与课时系数认定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认定指南》,鼓励任课教师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2019年以来,各类技术平台的教师使用人数已经超过1000余人,学生使用人数超过5万余人,开设课程900多门。同时,在举办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学校通过线上同步推送选手参赛资料,专家线上评分,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全程网络直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学”的物理空间。建设智慧教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建设现代化实验室,使用互联网、实时控制设备、虚拟仿真技术、即时通讯工具等,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和实践操作集于一体等。全面启用“超星”学习通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控制与管理;启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管理系统,加强学术不端控制与论文指导过程监督,提升论文质量;推进考场标准化建设,实现部省校三级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巡查,确保各类国家级考试公平、安全、有序;加强考风考纪督查,期末考试启用视频监考,促进了考生诚信考试,强化了对监考人员的严格管理,实现了考试全程可追溯,有据可查,层层督促;加大网评阅卷课程范围,减少阅卷出错率,实现公平、公正和公开阅卷。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树标准、重执行”为原则,持续推进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修订《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领导干部听评课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校级学生信息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学校在继续开展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同行专家听评课、学生评教,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等现有质量保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与外延,强化对学校“新经管”实施情况、人才培养执行情况、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教学运行效果评价、学科竞赛组织等其它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每月编制发布教学质量监控简报,及时处理教学事故,将各类教学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各教学单位年度考核、教师的年度考核及职称晋升中,督促教师整改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已形成从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到学生的“四级”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反馈—跟踪—改进”的闭环运行,并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