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流课程”】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证券投资学》课程及其团队
发布时间: 2021-06-16 浏览次数: 2451

《证券投资学》课程及课程团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强化思政育人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的竞争意识,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与专业育人同向同行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决定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投资学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诚信笃行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以证券投资为核心的相关专业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投资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新投资”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投资学专业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平台、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建设突出学生中心,注重学生德、识、能的培养,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一流“金课”。以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投资类课程群,在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投资中的应用,介绍最新的投资技术和手段以及背后体现的投资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新增科创板相关知识并重点阐述成立背景及其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意义。按照课程顶层设计安排,对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和投资者合法权利的保护进行解读,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情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市场监管、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思想,实现了课程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同向同行。投资学专业先后获批2016年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017年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证券投资学》课程入选2019年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课程群系列课程之一《资产配置优化选择虚拟仿真实验》入选2019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价值塑造,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课程团队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通过师德师风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等,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使课堂真正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课程团队按照“能投资什么(证券投资工具)——在哪里投资(证券市场)——如何选股择时(宏观、行业和公司分析、技术分析)——怎么做投资组合管理(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业绩如何评价(投资组合业绩评价)这一逻辑主线 ,紧扣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把握课程节奏与规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最佳的形式融入思政元素,而非生搬硬套、粗放堆砌,达到以课程促思政,以思政辅课程的“乘法”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立德树人之功。比如,在“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教学中,映射出敬畏市场、信守承诺的执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证券上市与交易”教学中,作美股四次熔断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韧性”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工作,尤其是金融系统精准施策,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树立中国道路自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景仿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与效果。《证券投资学》课程,先后入选2020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教学团队,先后被认定为2020年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共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寓思于行,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持续搭建

课程团队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方面,按照“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改革思路,优化“跨界思维”的投资课程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突出证券投资与数学、计算机、计量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数据处理、投资程序化的能力培养。在实验实训教学方面,依托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探索金融投资技术和方法创新,实践金融投资分析和决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方面,通过持续举办“金融文化节”、“‘股东来了’投资者权益知识竞赛”、廉洁专题教育等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金融素养和专业能力。课程团队还通过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共建征信教育课程、与企业共建“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与金融机构签署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合作备忘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校政、校企、校银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课程团队先后投入1000余万,用于证券实验室硬软件建设,推进证券模拟实验、验证实验及创新研究型实验等有效开展,拓展了证券投资学的“教”与“学”的空间;课程衍生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年均辐射省内外近70所高校,6万多人次参与,示范效果明显,极大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该课程团队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多维考核,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建立健全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学业评价,另一个是课程质量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该课程团队注重形成性评价、全过程评价,强调实施多样的、动态的、非标准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察课程对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检验课程对于学生价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课程团队逐步探索出“3+1”学生学业评价方式(“3”是三种过程考核形式,包括:小组经济热点讨论小视频、小组课程小论文汇报、虚拟仿真实验操作,“1”是传统期末笔试考核,成绩占比分别为15%、15%、20%和50%)。同时,该课程团队着力从态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入手,将授课教师综合测评、现场专家指导点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引入评价体系,对各任务进行考核,扩大评价主体,提高全员育人水平。在课程质量评价方面,课程团队根据《安徽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方案》等文件要求,在强化课程的学术性评价基础上,及时将课程的思想性评价纳入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注培养对象品德素养的养成,强调对学生为人处事的示范引导,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多年来,课程团队一直坚持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师生评价的主体地位,确保评价结果能改进课程编制和实施。近三年,课程团队专任教师教学考核平均分90分以上1位教师获首届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卓越贡献奖”,3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

 

 

 

 

 

 

 


【聚焦“一流课程”】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证券投资学》课程及其团队

   发布时间:2021-06-16   浏览次数:2451

《证券投资学》课程及课程团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强化思政育人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的竞争意识,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与专业育人同向同行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决定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投资学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诚信笃行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以证券投资为核心的相关专业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投资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新投资”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投资学专业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平台、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建设突出学生中心,注重学生德、识、能的培养,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一流“金课”。以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投资类课程群,在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投资中的应用,介绍最新的投资技术和手段以及背后体现的投资思想。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新增科创板相关知识并重点阐述成立背景及其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意义。按照课程顶层设计安排,对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和投资者合法权利的保护进行解读,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情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市场监管、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思想,实现了课程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同向同行。投资学专业先后获批2016年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017年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证券投资学》课程入选2019年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课程群系列课程之一《资产配置优化选择虚拟仿真实验》入选2019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价值塑造,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课程团队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通过师德师风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等,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使课堂真正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课程团队按照“能投资什么(证券投资工具)——在哪里投资(证券市场)——如何选股择时(宏观、行业和公司分析、技术分析)——怎么做投资组合管理(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业绩如何评价(投资组合业绩评价)这一逻辑主线 ,紧扣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把握课程节奏与规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最佳的形式融入思政元素,而非生搬硬套、粗放堆砌,达到以课程促思政,以思政辅课程的“乘法”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立德树人之功。比如,在“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教学中,映射出敬畏市场、信守承诺的执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证券上市与交易”教学中,作美股四次熔断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韧性”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工作,尤其是金融系统精准施策,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树立中国道路自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景仿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与效果。《证券投资学》课程,先后入选2020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教学团队,先后被认定为2020年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共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寓思于行,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持续搭建

课程团队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方面,按照“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改革思路,优化“跨界思维”的投资课程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突出证券投资与数学、计算机、计量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数据处理、投资程序化的能力培养。在实验实训教学方面,依托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探索金融投资技术和方法创新,实践金融投资分析和决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方面,通过持续举办“金融文化节”、“‘股东来了’投资者权益知识竞赛”、廉洁专题教育等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金融素养和专业能力。课程团队还通过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共建征信教育课程、与企业共建“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与金融机构签署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合作备忘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校政、校企、校银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课程团队先后投入1000余万,用于证券实验室硬软件建设,推进证券模拟实验、验证实验及创新研究型实验等有效开展,拓展了证券投资学的“教”与“学”的空间;课程衍生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年均辐射省内外近70所高校,6万多人次参与,示范效果明显,极大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该课程团队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多维考核,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建立健全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学业评价,另一个是课程质量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该课程团队注重形成性评价、全过程评价,强调实施多样的、动态的、非标准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察课程对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检验课程对于学生价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课程团队逐步探索出“3+1”学生学业评价方式(“3”是三种过程考核形式,包括:小组经济热点讨论小视频、小组课程小论文汇报、虚拟仿真实验操作,“1”是传统期末笔试考核,成绩占比分别为15%、15%、20%和50%)。同时,该课程团队着力从态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入手,将授课教师综合测评、现场专家指导点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引入评价体系,对各任务进行考核,扩大评价主体,提高全员育人水平。在课程质量评价方面,课程团队根据《安徽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方案》等文件要求,在强化课程的学术性评价基础上,及时将课程的思想性评价纳入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注培养对象品德素养的养成,强调对学生为人处事的示范引导,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多年来,课程团队一直坚持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师生评价的主体地位,确保评价结果能改进课程编制和实施。近三年,课程团队专任教师教学考核平均分90分以上1位教师获首届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卓越贡献奖”,3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