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面对构建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挑战、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格局以及地方财经高校的新使命,学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率先呼应“新工科”提出建设“新经管”,谋划新一轮人才培养改革。2018年1月,学校第六次党代会将“新经管”确立为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新经管人才培养改革。2018年12月,丁忠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11月,随着《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学校以“新工科”“新文科”引领“新经管”,以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引擎,着力从价值引领、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实践创新、金师培育、质量保障等方面持续推进“新经管”人才培养改革。2023年7月,丁忠明教授领衔完成的《塑造·改造·再造·锻造:地方财经高校新经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8月,学校召开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大会,明确要推深做实“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标志“新经管”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
强化价值引领,筑牢人才培养思想根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遵循“思政育人、环环育人”理念,出台《中共安徽财经大学委员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安徽财经大学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通过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习·学”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改革,推进课程思政“五个一”工程建设,依托“三区”联动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文化熏陶”一体化、浸润式价值塑造体系,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等德育元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固本铸魂、守正创新。近年来,获批教育部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1项,打造道德讲堂、红色寻访、廉政情景剧等特色活动30余项,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8门,培育校史校情第一课、国学经典导读班、彩绘校园等校园文化育人品牌24项。学校获批并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总结验收,入选首批安徽省文明校园、首批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首批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试点高校等。
促进专业优化,夯实人才培养基本单元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以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七个强省”建设,出台《安徽财经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等系列文件,按照“做‘强’经管、做‘特’文法艺、做‘深’理工”的要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行“数智加持+交叉融合+多元协同”的专业改造新方略,促进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近年来,新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7个新兴专业,撤销12个专业。设置“金融科技”“法务会计”8个专业方向班,完成24个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成立大数据学院,建设大数据实验室等综合实验平台8个,搭建虚拟教研室等信息交流平台13个。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占在招本科专业总数84%。在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认定中认定专业建设点总数量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0位、省属高校第3位。
提升课程质量,强化人才培养核心要素
学校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目标,以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安徽财经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等系列文件,依托经、管、法、文、理、工、艺多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维融合+高阶前沿+四性迭代+技术赋能”的课程再造新样态,着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夯实“新经管”育人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学校在两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中认定课程总数13门,认定总数量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5位、省属高校第4位。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24门,建有省级一流(示范)课程244门。依托超星、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大力推进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引入优质慕课1200门,上线自建课程4911门。推动课程教材数智化改造,设计“一课多纲、一纲多本”的差异化教材内容,出版新形态教材19部。坚决纠正教材“西化”倾向,“马工程”重点教材应用尽用,覆盖率和使用率均达100%。
创新实践模式,打通人才培养重要环节
学校遵循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规律,出台《安徽财经大学实验室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逐步构建起以学科竞赛为引领,“课程-实训-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重点建有国家级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9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双创学院1个,省级创业研究院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9个。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8961项,其中国际级163项、国家级844项;学校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人文社科高校第三,也是连续第三年位列此榜单第三。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国家级项目2135项,立项数量一直位列全国地方高校前列;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857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2028篇。
加强金师培育,凝聚人才培养关键力量
学校坚持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导向,把数字素养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贡献奖”“教学杰出青年奖”评选及奖励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办法》等系列文件,塑造“师德师风+项目平台+激励体系+教学评价”的金师培育新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式,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和水平,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8人次,省级教学团队34个,省级高水平导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50人次。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6项,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21项。立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立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重大、重点项目61个。近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年均获奖120余次,其中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和教学设计创新奖1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国赛三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二等奖1项。
融合数字技术,完善人才培养质保体系
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出台《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安徽财经大学领导干部听评课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系统构建“新经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质量激励机制、质量约束机制、质量改进机制“一标准三机制”闭环式融通化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吕力龙、张骞、陈献柱等45名同学分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稳居省属高校前列,升学深造“学霸班级”“学霸宿舍”不断涌现。据第三方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省内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非常满意度较2017届分别提高了3.45%、11.72%、4.64%和1.86%。毕业生与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持续提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为工作统领,以支撑引领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引擎,创新“承续财经本色、擦亮交融底色、塑造数字特色、提高融通成色”人才培养理念,以“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为战略路径,以五育融合铸魂行动、招就质量提高行动、一流专业建设行动、课程提质增效行动、培养模式创新行动、实践教学改革行动、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数字技术赋能行动、质保体系优化行动“九大行动”为具体举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完善“新经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跨界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撰稿:教务处 张华;审核:教务处 廖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