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根本问题,安徽财经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新经管”发展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完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德为先,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德是一个人成才最基本的要求和底线。德育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实施“校领导为师生讲授形势政策课”行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全员参与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学分综合改革,常态化开展“明湖-青年说”“‘英模-大师’进课堂”“校园道德情景剧”等28项特色活动。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学校规划-学院推进-教师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打造“五个一工程”,即组建一支专家队伍、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完善一套评价机制、培育一批优秀成果、建立一个主题网站,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学校入选首批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建成61门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省级课程思政案例库。推进网络育人,加快新媒体联盟建设,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强化线上平台建设和内容生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学校先后获评安徽省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建设项目优秀试点高校,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2021年度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
以智为本,打造教育教学新优势
“智”即知识、技能、智慧、本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里本领就是指“智”。学校坚持以“新经管”发展战略为引领,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跨界思维、知识迁移和实践创新能力。出台《“一流专业”建设方案》《“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等文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做大做强特色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等系列举措,促进专业优化调整,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育人功能。建有2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1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出台《“一流课程”建设方案》《“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主要目标,通过聚焦特色优势、创设“多维融合”课程体系,接轨学科动态、更新“高阶前沿”教学内容,紧随技术发展、打造“深度科技”教学空间,回归教育本质、创新“四性迭代”(四性:感性、知性、理性、灵性)教学范式等系列举措,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促进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建有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37门省级一流课程。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构建“课程-训练-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人文社科高校第3。
以体为重,探索以体育人新模式
体,人本也,身体就是人最基本最本真的存在。体育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其全面发展的根基。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公共体育课程为基础、以体育俱乐部为依托、以日常锻炼和体育竞赛为抓手的“大体育、全过程、一体化”的体育育人新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严格落实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刚性要求,开展篮球、中长跑、武术、健美操等多个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体育教学资源,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出台《体育俱乐部实施方案》《体育俱乐部实施细则》等文件,探索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设置各类球类、田径类、棋牌类、路跑、骑行等14个校级俱乐部、52个院级俱乐部、9个校运动队。实行体育俱乐部会员制,在校本科生必须注册成为会员,并加入其中一个俱乐部参加相关活动,考核通过者颁发初级会员合格证书,计入2个教学学分,作为本科生申请毕业条件。在校生凡取得高级会员合格证书者,可计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类3个学分。深入推进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三走”系列活动,分层分类开展“健康安财”早锻炼,打造“龙舟队”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和依托12个体育类社团开展体育竞赛。2021年,全校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17.0%、合格率100%,体测结果位居全省高校第7。
以美为贵,营造向美而行新氛围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关乎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美育教育资源,构建“课程教学、文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文学艺术教育。依托文学院、艺术学院资源优势,开设“中华诗词之美”“审美与人生”“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等通识课程138门,形成了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学艺术课程体系。出台《文学艺术俱乐部实施方案》《文学艺术俱乐部实施细则》等文件,积极探索文学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设置诗歌、散文、戏剧、书法、篆刻、摄影等21个分俱乐部。实行文学艺术俱乐部会员制,会员分初级会员和高级会员,初级会员主要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加入,高级会员主要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加入,初级会员取得合格证后可加入高级会员俱乐部学习。在校本科生必须加入成为某一分俱乐部的初级会员,考核通过者颁发初级会员合格证书,计入2个教学学分,作为本科生申请毕业条件。充分利用淮河流域特色文化资源,持续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花鼓灯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加强“人文大讲堂”“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一院一品”等品牌建设,不断营造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原创的花鼓灯舞蹈《舞韵淮乡》获得国赛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
以劳为基,建构多元形式新平台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学校全面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出台《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俱乐部实施细则》,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个学分,不少于36个学时,其中,劳动理论,不少于18学时,计1学分;劳动实践,不少于18学时,计1学分。劳动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强化劳动自觉与责任感。劳动实践部分,以专业性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为主,分类实施。加强专业性劳动实践的组织,设置学期劳动周,与学期专业调查与实习周同期,各学院针对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分层分类,组织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开展专业性劳动实践锻炼,累计实践时间不少于10学时,计0.6个学分;强化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岗位供给,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卫生保洁、食堂劳动、教学辅助、学校重大活动保障等劳动实践活动,累计实践时间不少于8学时,计0.4个学分;推进服务性劳动实践开展,以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开设“菜单式”志愿劳动项目,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共场所,开展助残服务、扶贫服务、法律普及服务、支教服务、政策宣讲等实践活动,学分及成绩认定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疫情防控期间,6000余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学校、周边社区及家乡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开展楼宇测温消杀、公共秩序维护、社区联防联控、新冠疫苗接种等志愿服务工作。
(撰稿:教务处 张华;审核:教务处 经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