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明晰人才培养“路线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要实现一流的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培养一流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面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既是当前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工作,也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2018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高教四十条”和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的要求,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按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断优化调整,构建了融入式、协同性、多元化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安徽财经大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拥抱新时代、践行新使命、抢抓新机遇”背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学校“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总体目标定位,牢牢把握“新经管”发展战略内涵,顺应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形势,遵循“按类培养、专业分流、多元出口”的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案以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为支撑,以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不断完善“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历年人才培养方案长期实践和检验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以下五大特色。
一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思政课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第一课堂在全面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前提下,总体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比重,思政课程学分同时增加至16个,重点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建设,各专业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出台了体育俱乐部、文学艺术俱乐部和劳动教育管理办法,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新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兴趣,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体系出发,对原有的七大教育平台进行全面革新,形成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和选择类等五大平台。通过人才培养模块调整,凸显知识的碎片化、微课化与网络化特征,博雅并举,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热情,优化了学生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真正实施分类培养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分类教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选择相关分类学习模式,充分满足学生报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公务员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和创业实践等多样化发展需求。
二是准确定位、完善体系,彰显办学特色。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针对学校目前部分专业仍然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及定位,立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植入课程体系中。在大一大二基础公共课程模块中增设计算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基础课程,在大三大四专业课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相关课程内容,如互联网金融、智能会计、大数据税务管理、智慧外贸等,信息技术学分由5个调增至12个,体现“新经管”发展战略的要求。以现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推进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实施方案,综合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打造“新经管”,旨在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各专业深入研究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综合考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及综合改革试点等专项改革的要求,在适应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融会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最新从业标准等重要规范和标准,认真分析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力求做到强化基础、注重交叉、重视信息素养和科研训练,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专业培养要求方面,增加专题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分类课程开设,实施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学分认定,满足学生具有可实现性、可衡量性的毕业要求,建立健全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形成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层监控反馈循环改进体系。
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模式。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课程范式,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学习和成长需要,促使课程目标逐渐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提升型”转变。推进探究型教学方法改革,提倡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通过问题引领的研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激发学习活力,鼓励“大班上课—小班研讨”、“小班上课—分组研讨”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逐步提高研究性课程教学比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氛围,实现从“教”课到“学”课,从“听”课到“问”课,从“课堂教学”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变。
推进新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利用互联网远程互动协作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展MOOC、SPOC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应用和管理,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化研究型课程,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秉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以课程为抓手,打造分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案例和实验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项目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过程;以政策为保障,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和资源对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培养符合时代需要、行业特征、安财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新版培养方案将增加学科竞赛学分和创新创业学分,出台《安徽财经大学学科竞赛类学分认定指南》和《安徽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指南》,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实践、项目研发、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转换为创新学分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生用创业成果进行论文替代的相关管理办法。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专业课建设突出知识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中。
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推动和完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设计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在综合课程设计、系列专题设计、毕业作业中突出创新创业的实践要求。新的培养方案确保经管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25%,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30%,艺术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50%,其他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不低于20%。
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各级各类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中设置10个必修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