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招生就业处按照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有关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以不畏难、不止步、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持续提升就业工作的市场覆盖度、指导实效度、服务满意度、工作保障度,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就业答卷”。
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面向“一带一路”、“互联网+”、“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区域、行业以及经济发展活跃和人才战略积极的区域、城市主动出击,抢占优质就业资源市场。二是加强与政府和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在培训、资源共享、供需精准匹配等方面加强合作,创新就业公共服务模式。三是加强与校友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加强与地方商会的联系,巩固校友会、行业协会、地方商会等各种就业渠道和资源,遴选收集与学校办学专业切合度高的有效岗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建设以百场校园宣讲会为主体,行业、区域招聘会为延伸,大型综合类双选会为重点,以就业基地为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多渠道就业市场平台。2018年,分管校领导亲自带队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开拓就业市场,学校与雄安新区管委会、雄安集团建立联系,与海航集团海南航空学校签订联合培养飞行员协议,2018届毕业生参加飞行员培训,即将取得飞行资格。校内举办专场招聘200多场,行业(区域)招聘会10余场,综合类大型招聘会1场,提供就业岗位近14000个,校园招聘签约率达57.21%。
提高就业指导实效度,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是分层次搭建“课内、课外、网络”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培训、实践等环节融会贯通,聚焦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进行自我认知、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增强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二是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设立校级专项课题等措施,不断引导就业指导工作向“全员参与、个性指导、团队教学、专业咨询”的方向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就业工作组织建设、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就业信息与市场服务、就业特殊群体帮扶、学生职业发展延伸服务等相关专题的研究,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努力做到毕业班能得到群体性指导,就业困难毕业生能得到个性化咨询辅导。
提升就业服务满意度,促进就业高效便捷
一是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努力探索“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和远程面试模块建设,积极推动招聘活动“线下+线上”同步,利用微信平台将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招聘指南等信息精准推送到毕业生,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2018年推送就业信息超过1000条,推送就业岗位约2.3万个,累积订阅量超10万次。二是利用大数据在就业工作中的支持和分析作用,实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趋势和行业分布,了解掌握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科学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三是及时、准确掌握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农村生源和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资助、心理救助、岗位援助与能力辅助”为一体的“四助”帮扶模式,构建了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帮扶体系,在学校层面体现政策引导,学院层面注重个性帮扶,学生层面强化典型激励,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有效助力毕业生顺利迈过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就业服务“离校不离线”。2018年,为724名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7.18万元。
加强就业工作保障度,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对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的要求,完善就业指导和咨询等相关机构,加大就业专兼职人员培训工作力度,统筹使用好就业工作经费,完善就业服务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媒体设备维护,落实好就业服务工作的条件保障。二是构建就业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综合分析毕业生就业率以及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对专业的需求情况等因素确定专业招生计划,对就业前景好、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予以倾斜。通过招生大数据分析各地考生报考专业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省份人才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将招生计划投放比例与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通过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各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规格及其发展趋势的研判,从打造“新经管”的角度重新考量所有专业,对标市场需求定目标,依托技术发展改内容,依托学生志趣变教法,依托内外资源创条件,初步实现了现有专业与科技和经济新发展相对接,与社会和用人单位新需求相对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接。
2018年,学校的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定,升学深造率再创历史新高,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得到有效融合,学校在支撑和引领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示了“财大特色”、刻下了“财大烙印”、传递了“财大力量”。这张由全体财大人用“奋进之笔”书写的“亮丽答卷”,正在用一组组有力的数据、一个个崭新的变化,向世人展示着安徽财经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自信和品格,传递着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拥抱新时代打造新经管”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