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大力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社会评价。围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国际商务专业开始探索“大班+小班”的教学模式,以大班理论授课、小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弥补教学方式的单一和非系统性,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系统性改革重塑教学过程中“学与教”关系,为扎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铺平道路。
图片1:大班授课 沙文兵老师授课
重塑新型“学与教”的关系
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安财新经管”建设工程是立足我国战略发展需求、国际竞争趋势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学生的未来和学校的生存发展。围绕“安财新经管”工程建设,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邢孝兵认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和素养熏陶为主的转变,是“安财新经管”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简单的设置更多实验实训课程,而是要重构新型的“学与教”关系。就课程学习来看,要从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是国际商务专业近几年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大胆探索。所谓“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即大班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和教室讲授书本理论知识,并对书本知识进行提问和答疑,而小班教师则利用具体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有效互动,解决问题。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切实解决目前教学方式下“满堂灌”的弊病,按照大班授课教师布置作业,小班指导教师组织小组陈述、师生交流讨论,大班、小班教师按照课程组形成团队,围绕“以学为中心”开展工作,让教师形成课程团队,保障每个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体验。
邢孝兵认为,以新型“学与教”关系为中心的教育策略改革不仅涉及课堂、讲座、小组讨论、导师指导等一系列流程改造,而且它最核心的目的是构建基于“兴趣型、问题导向型学习”→“实践型、交流互动型教学”的新型“学与教”关系,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大班+小班”教学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国际商务(双语)》就已进行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为了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地生根,国贸学院组成了以邢孝兵教授、董桂才教授、方鸣博士为负责人,以沙文兵教授、陈浩博士、曹慧平博士、王欣博士、魏彦杰博士等5位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团队。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9到11人,将每个小组分给1名教师进行小班研讨。
“大班授课”。大班授课是由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沙文兵教授担任,负责向学生讲授《国际商务(双语)》这门课程的基本逻辑、框架结构和知识脉络,讲清楚教与学的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明确学习的意义及价值等。在大班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以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为主。大班授课一般安排在小班讨论之前,在学生对课程有了整体把握,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基本框架之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班讨论。
小班研讨。负责小班研讨是由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陈浩博士、曹慧平博士、王欣博士、魏彦杰博士等4位老师担任,主要任务是在小班讨论开始前向学生确定讨论主题和范围,布置讨论任务,组织同学搜集资料,在小班讨论中正确引导讨论方向,严密组织讨论流程,讨论后简单总结讨论结果,适当布置课后作业等。交流讨论主要针对大班授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大部分同学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或是紧密联系国内外焦点问题,或是师生共同关注的有探讨意义的问题等。据了解,该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围绕“全球商务与新兴经济”、“俄罗斯的困惑”、“道德困境:花旗集团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表现清白”、“欧盟航空碳排放系统”、“玛克尔公司与汇率波动的战斗”、“危机四重奏动摇欧盟根本”、“亚马逊在日本”等多个热点案例进行小班交流与研讨。
大班总结。在小班交流讨论后,小班教师把同学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或经验教训等总结反馈给大班教师,由大班教师统一作出答复,并及时总结小班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结合大班授课内容,小班讨论交流成果,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整体回顾总结。通常大小班的授课比例为:每两节大班授课配套一节小班讨论课,一般不开设单独的大班总结课,主要设置在大班授课之前进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时主要按照大班到课出勤率、小班讨论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内容综合打分。
提高学生“学”的自觉性
从秋季学期开始到现在,《国际商务(双语)》这门课程一共进行了8场讨论。近3个月的时间,从忐忑到期待,从“负担”变成自由,72名学生不约而同地对这门课程给出了好评。
“以前,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2016级国际商务1班的张雅琪说,“但有了小班讨论课,可以让更多人听到我的想法,并和其他观点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认同、质疑、甚至反对,这就迫使我课余时间要继续阅读,补充自己。”
为了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言,王欣等老师选择了360度无死角的圆桌面对面讨论形式。班上的秦杏蓉是一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学生。但在一次小班研讨发言后,她发现:“原来自己讲得还挺多的,还有不少同学觉得我讲得挺有道理的。”恢复自信的她,经过多场讨论已经能够侃侃而谈了。
笔者在现场发现,参与小班研讨的每位同学身边都放着一沓厚厚的材料,其中有用来参考的学术论文,也有自己的读书笔记,上面写满了他们对于本次讨论题目的观点。“这门课不允许空洞的发言,每个人都要努力用文本中的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深入阅读,有时候光写提纲就要三四个小时。”有学生不禁“抱怨”起来。
但2016级国际商务2班刘一男对此却十分高兴,“当学生花时间在看书、思考、或和其他同学‘叫板’时,他就不是那种单纯地在准备期末考试的状态,而是在思考、在提炼,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就不知不觉地长到了他们身上。”刘一男感慨道,“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成果。”
图片2:小班研讨场景 分别由王欣 魏彦杰 曹慧平 陈浩等老师主持研讨
在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该课程教学团队发现,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国际商务专业正在对其他课程进行评估,争取在将来开设更多课程的“大班+小班”,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条件成熟后开设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的“大班+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