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为进一步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
基层教学组织是在学院内部设立的教学组织实施机构,是贯彻执行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的基本单位。学校鼓励学院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设置结构合理、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确保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各学院可参考以下几类模式组建基层教学组织。
1.“学院—系”模式: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建系。系要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以加强下辖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为主要任务,尤其要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实验教学等方面统筹管理。
2.“学院—系—教研室”模式: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建系,下设教研室。系负责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验教学条件等内涵建设,教研室负责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3.“学院—系—课程组”模式: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建系,下设课程组。系负责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验教学条件等内涵建设,课程组负责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4.“学院—教学团队”模式:教学团队负责承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
5.“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模式:实验教学中心负责本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二、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学院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和任务、运作流程、负责人条件、权限和待遇等事项,并任命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使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研教改活动等方面做到各司其职,合理分工,保证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作。
1. 加强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研究,构建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制定和完善与学科发展、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及时更新内容,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国际化;选用或编写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水平高、具有特色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完善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和制度;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有效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 加强实践实验教学。要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内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三、基层教学组织设置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调整原则按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明确职责、统筹规划,鼓励设置跨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具体设置原则如下:
1.学院(部)应按照本单位所开设的课程(群)或本科专业设置,主要是课程(群)或专业的规模、建设任务和教学发展规划,提出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方案,避免小而全和重复分散设置。
2. 以课程(群)为单位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针对某一课程或课程群组建,其中课程群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的系列课程,或相互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一组课程。以专业为单位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按二级学科或本科专业设置。不同学院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应组建跨学院的课程组。
3. 新建专业在不具备独立设置条件时,依托专业或学科相近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工作。具备独立设置条件后方可组建。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成员原则上应包括课程(群)或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
2.有稳定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方向,或专业学科发展方向,承担饱满的教学任务。
3.有开展教学学术活动的软硬件实力。
4.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四、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职责与任务
基层教学组织需承担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包括:
(一)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履行管理职责
1.根据院(部)及课程或专业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单位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落实。
2.参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建设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订并规范课程规划、教学大纲,做好课程衔接,加强教材建设以及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建设,保持教学稳定性。
3.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考核
1.制定听课计划,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开展同行评议并使之制度化。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学纪律,树立良好的教风。
3.不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及时了解学情,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定期开展考试情况分析,不断改进教学。
(三)开展教师教学培养,营造教研氛围
1.开展教学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定期组织并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及教育理论学习,鼓励教师总结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等。
3.制定本单位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外高校、企业等教学进修与再教育培训。对近三年内新进教师制定教学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年青教师在教学中快速成长。
为促进教学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基层教学组织应建立如下工作制度。
1.会议制度: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理论,探讨教学疑问,交流教学经验。
2.听课制度:每学期基础教学组织负责人应随机听课不少于4次,组织教师集体听课或互听课1次。每年至少有1次教学观摩活动。
3.考核制度:年末召开基层教学组织内部的考核述职会,根据期初的教学计划与安排,检查并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
五、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程序与管理
1.基层教学组织的建立必须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凡申请新建组织,须由学院(系)提出书面申请,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经学校发文确认。
2.学校对基层教学组织实行年审制,每年年底按照工作成绩审定其资格,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撤销。考核成绩作为下一年度工作经费、奖励经费额度的依据。若基层教学组织需要调整,则由学院(系)提出书面调整方案,说明调整理由。
3.基层教学组织内部实行负责人任期负责制,每届任期一般为四年,可以连任。负责人负责基层教学组织内部人员的遴选、教学考核等,其考核结果可与个人收入分配、晋级晋升和奖励等挂钩。
4.当基层教学组织所负责的课程是多门课程时,负责人应为其中每门课程安排一个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由基层教学组织中的主讲教师担任。
六、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任职条件:
1.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任职资格,十年以上教学经历,必须完整地主讲过至少一门本科课程,并有主讲1门核心课程的能力。
2.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效果好。教学改革成果突出(近年来主持过校级以上的教学项目或取得过校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
3.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所在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能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4.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团结他人。
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岗位职责:
1.组织制订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填写申报材料。
2.全面负责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包括选拔、组织和协调成员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
3.规划、组织并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或专业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负责相关教材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4.帮助单位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指导核心系列课程中的研讨课程的开设。
5.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岗位职责:
1.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主持或参与教材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3.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课程。
七、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
1. 学校从日常管理、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质量监控、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年度综合考核。年度考核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及负责人,学校和学院给予适当奖励,并在职称晋升、教研项目立项、教学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负责人资格。基层教学组织的年度考核由负责人所在学院(部)负责,学校每年组织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
2.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应以本科专业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⑴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开出课程。
⑵与课程或专业相关的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在教学资源(教材、网站等)建设方面不断向前推进。
⑶教育创新、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⑷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情况及教师教学发展与培育的情况。
⑸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3.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及建设目标,无教学事故发生的基层教学组织可定为合格。在合格基础上取得较大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团队可定为优秀。考核优秀的学校将给予奖励,不合格的必须在三个月内对其进行检讨与重组并重新申报。
4.学院每年要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一定的运行费以及必要的人员、场地等条件支持。要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安徽财
2014年12月22日